733C471E-D329-4936-BD2A-86F8D5EE566E.jpeg

日常生活中的《阿毗達摩》(3)

 

[阿姜舒淨]

 

心的種類和特點

佛祖諭示,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體驗、證實各種法相的存在,但是細想起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心思居多縛繋在已經過去或是還未到來的事情上。如果我們能夠覺知顯現於當下的情緒,就能體會到那一閃而逝的法相的展現。

 

心的法相是否真的存在?怎樣才能証明心的法相是真的存在?或許我們會認為只有色的物質現象,我們的生活中缺少不了衣食住行,但假如沒有心,也就沒有這一切。心的特徵是識知所緣,不同於沒有感知的色。音樂家創作了音樂,但優美的旋律出於心產生的概念,音樂家的手是在心的作用下移動而寫成樂章,沒有心,音樂家的手也不會移動。

 

實際上,諸如施捨的善行,行凶作惡、欺詐等惡行等,一切都因心而成就。由於惡行之有別於善行,因此可知心不是僅僅有一種,而是有著很多種類。

 

累積習性也是心的特徵,對於同一件事,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每個人的反應不同。即使是做同一件事情,也有不同的結果。譬如兩個人畫同一棵樹,畫出來的樹也有差別。有的人很容易就明白,又有的人始終都學不會,沒有人能夠主宰心,每個心的生起都有那個心生起的因。

 

每個人在生活中遭遇不同的經歷,累積了不同的因。如果自小就培養兒童樂於助人的心懷,兒童就累積樂於助人的習性。同樣的,常常生氣的人,累積的就是嗔怒的因。

 

一個心生起後滅去,另一個心隨即生起承續上一個心,生命就是心不間斷的生滅的延續,滅去的上一個心是下一個心生起的因,所以過去的善心或不善心就是現在所形成的個性的因。

 

我們累積了很多不善的因,諸如貪婪、嗔怒,和愚痴等煩惱。煩惱有多個層次,潛在的細微煩惱不容易覺察,在熟睡的時候不善的心沒有生起,但是潛伏在心底的煩惱依然存在,醒來後不善的心又生起。假如我們沒有累積不善的因,不善的心又怎麼會生起?

 

中等的煩惱和帶有貪、嗔、痴的心一起生起,如對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東西生出喜愛的心,或是厭惡的心等。中等的煩惱不會成為惡行的因;身、口、意諸惡行的因出自最粗糙強烈的煩惱,所以,我們每個人都累積了深淺不同的煩惱和造不同的業。

 

累積了不同的業,是帶來不同果報的前因。佛陀說,每個人都將因為本身所造的業,而在因緣聚合時得到那所造的業的果報。

 

說到果報,有人會聯想到施於他人之後所得的報應。但是果報的心是指心感受到喜悅的法相,或是不喜悅的法相的果報,是自身所造的業的後果。

 

我們一直認為是“我”遭遇到喜歡或不喜歡的事情,但在實際上所謂的“我”,只是心在覺知各種情緒。在看到不喜歡的東西,並不是“我”在看見,而是眼識,眼識的心是果報的心,看到美好的東西是善的果報。也就是說,我們通過眼耳鼻舌身等五門所接觸到的目標(所緣),屬於喜悅的,是善行的果報,屬於不喜悅的,是惡行的果報。

 

在受到他人的傷害時,身體的痛苦不是別人施予的果報。被人傷害的人自有其導致被人傷害的前因,成為現在受人傷害的果報。而傷害別人的人,則將因為自己的惡行,遲早得到那惡行的果報。在明了因果的關係後,對於生活中發生的各種事件,就能逐漸培養出平靜的心態。

 

佛祖諭示,諸法因因緣而生,眾生的相貌和所處環境的相異並不是出於偶然,即使是畜類,不同的外表形狀也因所造的業不同所致使。畜生也有心,也可能行好或行惡,因此畜生也累積各種業,未來的果報也不同。

 

人即使是同樣生長在富裕的家庭,個性行為也不一樣,譬如有的人慳吝,有的人慷慨。能夠生長在富裕的家庭是善業的果報,但其人慳吝的個性來自累積的慳吝習性。

 

有的人可能對前世和後世之說感到懷疑,因為我們僅知道這一世,但是應該注意到,我們每個人的果報都不相同,現在的果來自過去的因,而我們現在造下的業,也將成為未來的果。

 

所謂前世、今世和下一世,實際上只是無從計算的各種類心的延續,心是無常,隨起隨滅,即使是在熟睡中,心的起滅也不間斷,假如心的延續中斷,生命就立刻結束。

 

上一個心的生起滅去,是下一個心延續而生起的因。我們這一世最後一個心(死亡心)在滅去時,結生心隨即生起,結生心也就是下一世的第一個心。死亡心是眾生生命中的最後一個心,死亡心生起滅去,這一世的生命就結束。但隨即而生的結生心又開始了新的一世,這就是生死輪回的真相。

 

我們一般所認為的意識,實際上是一連串剎那生滅的心,極迅速地相續生滅,以致我們不能察覺它們是個別不同的心。心的特點是識知,每一個心的生起,都有那個心正在識知的目標所緣,不可能有沒有所緣的心生起。

 

心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個門道識知所緣,看見景象,是心由眼門所接觸到的所緣;看見景象的心和想到景象的心,是屬於不同的心,也有其不同的因緣。

 

由心路的過程,我們知道在看見景象的心滅去後,想到那景象的心立即生起。聽見聲音的心滅去後,想那聲音的心接著生起。在一個時間裡,只有一個心生起,以及識知一個所緣,不可能有兩個心一起生起。但是心的生滅迅速無比,以致使我們覺得看見和聽見是同時發生。

 

在教理上,我們可能了解各種心的特徵,也了解心法和色法的不同,即心的法相是識知,而色的法相是沒有知覺,這樣的知識好像不會很難理解,但理論上的知識,要培育出真正如實知見的智慧,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盡管大千世界是五花八門的多姿多采,但無非是通過在眼耳鼻舌身意上表現出來的法相,而且所有法相都無常的在不停變幻,不受主宰,也就是佛學中的無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