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800AF1-2001-44F0-9960-FEBD8EA7A263.jpeg

《修行——為何?如何?有何結果?》2/7

隆波帕默尊者

 

(二)

事實上,開發智慧並沒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僅僅是頻繁而一再的洞見身與心的真相——身是如何的,就只是感覺它。心是如何的,也只是感覺它。

心有快樂,知道現在它有快樂,心有苦,覺知當下它有苦,心有貪、嗔、痴,知道當下心有貪、嗔、痴。

持續的如其本來的知道。心好也行、壞也行,什麼都行,不是必須好,必須快樂,必須寧靜。修行不是為了獲得好、快樂與寧靜。而是為了看見:一切都無法永恆,一切即生即滅,一切都無法控制。

我們需要洞見真相。如果照見真相,隨之而來的則是——心將松開對名與色(身與心)的執取。

當心看見身體的真相並非是殊勝的寶貝,心對於身體的愛惜與執取,就會銷聲匿跡。當身體變老,心沒有動搖,願意接受事實。因為身體不是「我」,並非奇珍異寶。身體生病是身體的事,生病的是身,而不是「我」;身體老了,老的是身體,不是「我」;身體消亡是身體的事,死去的是身體,而不是「我」。

反復訓練就會看見:身不是「我」。無論身體老、病、死,心都沒有絲毫動搖,始終平靜與快樂,即便身體極度痛苦。阿羅漢的身體與我們的身體一樣,也會受苦,然而他的心沒有動搖,因為他洞見了真相,不再執取身,也不再執取心。

當我們不懂如何修行的時候,會怎麼做?我們會希望心好、心有快樂和寧靜。而按照佛陀教導的原則去正確修行,就會照見——快樂是無常的,寧靜是無常的,好也是無常的。一切都是無常的,一切都是臨時的。頻繁的如此照見達到足夠的量,心就願意接受實相——心不是「我」。

此心無常,此心即苦,此心非「我」。如此一來,對於心的執取就消失殆盡。

我們珍愛此心,含辛茹苦地尋找快樂想讓它開心,即便打坐與經行,也是希望它快樂,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心有快樂且越久越好。比如,打坐進入禪定會有持續的喜悅,死後投生成為梵天,快樂會持續宇宙生滅好幾個週期的時間,久得非同尋常,久到世界破碎了再破碎,快樂依然存在。而最終,這快樂依然是無常的,同樣有變化的一天。

如果洞悉實相:生命中發生的一切都是臨時的,一切都無法選擇。足夠照見這些真相,久而久之,心將不再執取心。心快樂,不迷失於滿意;心痛苦,不迷失於不滿意。心造作好,不會迷失於滿意,心造作不好,也不會迷失於不滿意。種種造作無法控制心,心看見演繹與造作生起而後滅去。心會從所緣之中解脫出來,越來越自由。

在起步階段,心先從所緣之中解放出來,接下來,心會從身體脫身而出,最後,心會從心本身解脫出來。逐步地訓練,心會有次第地獲得釋放與自由。

在初級階段,心會先放下所緣。比如大家跟隆波學習一段時間,就會看到心跳進去抓取所緣的境界。有誰偶爾看見心抓取所緣而後又放下所緣的?舉手讓隆波看看,大膽一點。訓練之後,僅僅看到心放下所緣,就會有快樂,非常多的快樂。

心若執取所緣,就會有苦。即便是執取好的所緣,也依然是苦。如果放下所緣,就不會苦。只是抓起所緣而後放下它,就可以品嘗到修行的益處了。能夠放下所緣,心就已經非常快樂。

放下對身體的執取,便是三果阿那含的境界,心放下身體,不再執取身體。這個禪堂之內尚無人抵達這樣的境界,最多只是放下所緣。放下所緣並非難事,凡夫也能做到。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