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為何?如何?有何結果?》4/7
隆波帕默尊者
(四)
修行要到達的第一階段,就是看見「我」不存在。色法、名法存在,但不是「我」。如何實踐才能照見?如何讓心洞見「我」不存在?
必須具備兩個工具:第一個是覺性。覺性能夠及時知道身心的變化。第二個是正確的禪定,即正定。
禪定有幾種,大家修習的絕大部分屬於邪定,心只是往外送,寧靜於單一的所緣,並未安住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
如果查字典——「禪定」的定義是安住。而我們想到禪定,只想到寧靜。寧靜與安住是兩回事。安住包含寧靜,寧靜不一定包含安住。
心跑去停在呼吸上的時候,並未安住成為觀者。如果安住,就會看見呼吸的身體是一個部分,觀者的心是另一部分。絕大部分的修行人都是讓心跳進去:覺知呼吸,心就跑去抓住呼吸;觀腹部起伏,心就跑去黏著腹部;經行時,心跑去跟腳在一起;做手部動作,心抓住手。或者就乾脆跑去想其它事了。心跑去想其它事,是散亂。
心跑去跟單一的所緣在一起,屬於修習奢摩他。緊盯專注而後靜如止水,並不會生起智慧。能令智慧生起的禪定是另一種,心一定要抽身出來成為觀者。
三四十年以前,隆波去高僧大德的寺廟遊學參訪。無論去到哪裡,他們都會講到「知者的心」。知者的心——為什麼心會成為知者?
我們原本應該讓心成為知者,結果卻一味的讓心成為思想者、造作者,從未成為知者。因此佛陀特別強調要訓練禪定直至成為知者,一旦心安住成為知者或觀者,那麼覺知色法的時候,就會立即照見色法不是心、色法也不是「我」,只是被心覺知的對象。
如果心安住成為知者,並且覺知名法時,覺知到苦、樂、好、壞、貪、嗔、痴,智慧就會生起從而照見——所有的苦、樂、好、壞,都不是「我」,也不是心,它們只是被心覺知的對象,而不是「我」,只是來了就走、來了就走的現象。
在開發智慧之前,需要具備兩個工具:覺性,以及正定——正確的禪定。若是精確的定義,其實還不能稱其為「正定」,正定只在聖道生起的時候生起,此處的「正定」只是近似的說法。
精準的稱呼而言,「正定」是通過觀禪訓練而得以洞悉名色三法印的禪定,而非止禪——心寧靜地緊盯在單一的所緣上。
絕大部分修行人會粘著於單一的所緣:觀腹部起伏,就緊盯腹部;觀呼吸就緊盯呼吸;經行就緊盯全身或者腳。大部分人都會走入這個誤區。我們一路坎坷走來,修習的禪定不正確,智慧也未能生起。因此,必須得到正確的覺性和禪定,它們是通過訓練才生起的,要訓練至駕輕就熟。
覺性要如何訓練?禪定又要如何訓練?如果通過訓練獲得了兩者,則無需再擔心沒有智慧。智慧就是照見名色(身心)的三法印,它將自動生起。
首先訓練覺性。在平常狀態下,心總是忘記自己,走神去想那個或這個。從醒來到睡著,事實上,是從出生到死亡,我們覺知身心的時刻是微乎其微的,而忘記身心、走神迷失的時間卻多到不計其數。從早到晚,我們覺知身心有過幾次?有過多久?迷失去想其它事情,又有多少次?多到什麼程度?
分心走神,是心的平常狀態。有身忘記身,有心忘記心。心快樂不知道,心痛苦也不知道。心好不知道,貪、嗔、痴生起,也不知道。忘記身、心,稱之為「缺乏覺性」。
我們要努力訓練,有覺性的覺知身與心,就只是感覺。別緊盯,就只是感覺。何時忘記身、忘記心,就說明力度太松了;若因害怕忘記身心而專注於身心,則又太緊了。太松和太緊均非中道。中道——就只是感覺。
有身存在,只是感覺身,別忘記,也別緊盯;有心,只是感覺心——心有快樂,只是感覺它有快樂,就只是知道,別緊盯。
心走神,就會快樂生起不知道,痛苦生起也不知道,善和不善生起,都不知道。如果緊盯專注了,雖在覺知,卻是僵硬、遲鈍、沈重、昏沈的。
忘記身心的極端之路不可行,緊盯打壓的極端之路亦然。忘記身心屬於欲貪行,隨順了煩惱習氣。而緊盯著身心則是讓身心受苦的苦行。身體僵硬,心也僵硬,這條路是行不通的。
我們要訓練——就只是感覺。身體移動,感覺;心跑動,感覺。要的只是感覺。試著點頭,就只是感覺。如果緊盯,就會這樣(隆波演示)。如果心走神,比如人們打電話的時候,幾乎是百分之百缺乏覺性。仔細觀察過嗎?能夠體會到嗎?
別走入兩個極端:第一個是忘記身心,這個太鬆;另一個是緊盯著身心,這個太緊。中道,就只是感覺。
我們一定要訓練。先修習某一種禪法:誰曾念佛,就念佛;誰曾覺知呼吸,就覺知呼吸;誰曾觀腹部起伏,就觀腹部起伏;誰曾練習隆波田手部動作,就做手部動作。修習任何一種禪法,然後去及時的知道心。
修行——就只是感覺。若做手部動作,就只是感覺,看見身體移動,就只是知道。假設練習手部動作時,只是感覺——動了,就感覺。那麼走神了,只要身體移動,就會毫無刻意的感覺到它,沒有任何刻意就能感覺到。或者觀呼吸,呼氣覺知自己,吸氣覺知自己,沒有緊盯,只是覺知而不走神。呼氣覺知自己,吸氣覺知自己,行住坐臥覺知自己。就只是不斷的覺知。接下來,一旦失去覺性而走神,比如生氣了,由於走神而未能及時知道,一旦生氣,呼吸立即改變節奏;或者貪欲生起,令呼吸改變節奏;或是煩惱習氣強烈,呼吸會急促起來。每當呼吸的節奏發生一丁點變化,覺性就能極快的捕捉到。因為覺知過呼吸,所以只要呼吸稍許改變,覺性就會自行運轉。或者訓練在動中覺知。運動了,覺知;運動了,覺知。假如走神了,只要身體一移動,就能即刻覺知到,覺性生起了,就能覺知身心。因此,可以修習任何一種禪法,然後不斷覺知。
覺知呼吸,就看身體呼吸,不斷的覺知,別分心走神,也別緊盯著它,就只是感覺;觀腹部起伏,就看腹部起伏,覺知到升起的腹部,覺知到下降的腹部;經行,就去感覺走動的身體;如果心偷跑去想,則知道當下的心跑去想了。
常常訓練,覺性就會生起。一旦有什麼現象生起,身體稍有動靜,呼吸微微變化,覺性都會自行出現,毫無刻意。苦樂在心裡稍一露頭角,覺性就自行生起。煩惱習氣現身,貪嗔痴一生起,覺性也會即刻運作,知道生氣了、貪了、迷了、高興了、難過了。
覺性不會無緣無故的自動生起,需要訓練它。需要不斷的感覺身、感覺心。
別緊盯著身、心,也別忘記了身、心。兩者皆非中道。忘記身心,太松;緊盯身心,太緊。我們要訓練不斷的覺知。接下來,身體移動就能自行覺知。心跑動,覺性也將毫無刻意的生起。要訓練至毫無刻意才行。如果還刻意想去知道,就太緊了,變成緊盯。要讓覺知變成自動自發的。聽起來很難,可有些人訓練一個月就做到了。
簡單的表達就是:覺知自己,別走神,也別緊盯專注。就只是感覺,就只是感覺。請記住這句話:只是感覺,別分心走神,也別緊盯。
(未完待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