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80B4CBA-05C4-4888-B595-B2E1CC4CAE18.jpeg

日常生活中的《阿毗達摩》(10)嗔恚的特相

 

[阿姜舒淨]

 

嗔恚的特相

 當我們在生別人的氣時,我們實際上是在傷害自己。經典中有關嗔恚的篇章裡解釋:當我們在生某人的氣時,我們希望能不利於對方,令對方痛苦。但是在使人生氣的人有什麼反應之前,生氣的人本身已經是在痛苦中了,在惱怒的情緒下,即使是錦衣美食,或是在舒適的環境中,也不會感到生活的樂趣。

 

因惱怒而罵人,希望他失去財富、失去地位、失去朋友等等,但罵人的人如果積下口的惡業,最終將會得到那惡業的果報。

 

我們都希望生活中一個友善和諧的社會裡,但是是什麼原因使到我們的周圍有很多沖突,甚至於國與國之間的發生戰爭?歸根究底,原因就是累積在人心底的惡念。

 

生氣的時候,我們認為別人和那些令人不滿的事情令人生氣。實際上,生氣只是心裡一時間升起來的感覺。所以會生氣,是因為人性中累積的嗔恚,在出現有讓嗔恚生起的因,嗔恚就會生起,累積越多的嗔恨,嗔恨就越容易一再的生起,沒有累積嗔恨,即使是遇到令人不滿的事情也不會生氣。

 

每個人都知道生氣的壞處,希望減少發怒,因此也就必須認識嗔恚的面貌,與在嗔恚出現的時候有所覺知。

 

嗔恚有多個層次,從輕微的不快,到強烈的惱怒。嗔恚和貪婪在形態上的分別是,貪婪表現在對目標的喜愛,而嗔恚表現在對目標的憎恨。在佛學中,恐懼也屬於嗔恚,因為是對所恐懼的對象感到憎恨。

 

在人的一生中,我們有很多的恐懼,對未可知的未來感到憂慮,害怕疾病的折磨,害怕發生不幸的意外,也害怕死亡,因此每個人都在設法除去這些恐懼,但唯有培育起正見的智慧,才能夠從根本上來消除嗔恚、消除恐懼。

 

貪婪是導致嗔恚的因,我們不希望失去我們所鐘愛的東西,在失去鐘愛的東西時會感到痛苦,痛苦也是一種嗔恚的情緒,屬於不美的心。

 

沒有研習佛學,我們會深深執著於生活中的一切,希望喜歡的事物永遠存在、不要改變,也希望不喜歡的事件不要發生或趕快的消失。實際上,一切事物的法相,都是生起後隨即滅去,當我們在感到喜歡或不喜歡的時候,那令我們喜歡或不喜歡的事物已經消失、已經改變,我們之所以認為喜歡或不喜歡的事物還在眼前的沒有改變,那是出於心的不斷造作和緊緊的執著所致。如果明白實在沒有益處去為了那已經消失的事故哀傷,就會逐漸的減輕嗔恨的心。

 

和嗔恨心一起生起的,還有悔惱的心所。在究竟法中,一個心的生起,必定還有若干個心所一同生起,它們同生同滅,心的特相僅是識知,其他複雜的情緒是心所的作用。

 

當我們因為做了不該做的事,或是為了該做而沒有做的事情而嗔恨時,就有悔惱的心所和嗔恚心一同升起。

 

妒忌是另一個和嗔恨心一同生起的心所,附帶有妒忌心所的嗔恨心不能容忍別人得到好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注意自己在別人得到好處時的心態反應,從而體會到我們是否關心別人,抑或是僅僅關心自己的得失。

 

慳吝也是會和嗔恨心一同生起的心所,在慳吝出現的時候,不願意讓別人分享自己的所有,心裡會有嗔恨的感覺。

 

嗔恨的心帶來的是心情的不順暢。人都不喜歡惱怒的感覺,然而並不是我們不想讓嗔恚的心生起,嗔恚的心就不會生,有讓嗔恚的心生起的因緣聚合,嗔恚的心就會立即生起,不能夠控制。

 

嗔恚的心會通過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和在心裡生起。見到不滿意的事,聽到討厭的聲音,聞到臭味、食物不合口味,身體的疼痛不爽,以及思想起不高興的事情,在心裡浮現起即使是淡淡的不愉快感覺,也是屬於嗔恚的心,也包括了對天氣太熱、或太冷的不滿。可見如果執著於官能的感覺,嗔恚的心就會在日常生活中頻繁的生起。

 

在論經裡,嗔恚心有兩種類,一種是不受人慫恿,接觸到不滿意的東西就生氣的嗔恚心,以及本來並沒有生氣,但受人慫恿後才生氣的被動式嗔恚心。

 

嗔恚心有多個層次,強烈的嗔恨是造身、語、意惡業的因。身的惡業有殺生和盜竊。在進行殺害時的心是嗔恚心,其後將會累積了更強烈的嗔恨心。至於盜竊有出於貪婪的心,目的是為了佔有喜愛的東西,也有出於偷竊的動機是為了破壞他人,讓他人憂慮的嗔恨心。

 

嗔恚心造下的語業有四: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其中妄語,兩舌,綺語有出於貪婪的心,也有出於嗔恨的心。武器能傷人,但是有時舌頭的殺傷力並不低於武器,更能制造團體間的矛盾。以口舌傷人的人,最終傷害的是自己,因為累積惡業的因將帶來惡的果報。

 

意的惡業,指的是存心欺壓他人,或傷害他人的心念。

 

我們有時會指責別人的一些殘忍行為,但是我們也是在不知不覺中,不斷的累積嗔恚的心,這些潛在的憎恨心,在機緣出現的時候就會生起,使我們也在不自知的情形下作一些別人看起來也是殘忍的事。

 

除非是知道憎恨心的可怕,了解到憎恨心是造惡業的因,才會想到要減輕嗔恚的心。

 

佛祖教導以仁愛的心取代嗔恚的心,但是一般人很難做到。試想當別人對我們不起的時候,心裡的感覺是不愉快,那令人氣憤的事情盤踞在心頭不散,深深執著的結果是越想越惱怒,也就是正在累積嗔恚的心。

消減嗔恚是一個依序漸進的過程,一點一滴培育起認知諸法當下實相的智慧,讓原來渾濁的心靈逐漸澄清,才能觀照嗔恚心的生起僅是一種法相,嗔恚是生起滅去的不受控制。

 

有嗔恚心生起的因,嗔恚心就會生起。能夠在嗔恚心生起的時候,照見嗔恚心的相貌的就是智慧。智慧能夠分辨出何者為名法(心法),何者為色法,即明白名法的認知特徵,不同於色法的不會知覺的特徵。而不論是名法和色法,都是生起滅去的迅速生滅不能久存,不受控制,也就是無常。

 

明白一切法的變幻無常,就會減少牽記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少發牢騷,因為畢竟是已經不存在的事。追憶那不存在的過去是出於心的執著,構想那同樣也不存在的未來則是出於心的造作,唯有當下生滅的心才是真有的。心生心滅,不停變幻,所以心也無常。

 

研習佛陀的教導,我們不僅是可以了解自己,也可以了解他人,從而慢慢減輕憎恨的心,逐漸由慈愛的心取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