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慚、愧、無貪、無瞋與慈愛

 

當我們講了四念處之後,我們再講另外一組兩個心所。

 

第一是慚(hiri--特相是討厭作惡,就是討厭作惡。它的作用是不去作那些惡行。表現為避退惡行。近因是尊重自己。第二是愧(ottappa--愧的特相是害怕作惡。作用為不去作那些惡行。表現為避退作惡,避開作惡。現起是尊重他人。也就是說做人要有慚愧心,有慚愧心,才懂得尊重自己跟尊重他人,如果沒有慚愧心,就像禽獸一樣,穿著衣服的禽獸,所以叫衣冠禽獸。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佛陀說:「慚愧能保護這個世間。」正是因為世間有了慚愧,也就是說我們人跟動物的區別,是人有慚愧心,而動物沒有慚愧心,所以人有社會的秩序、有社會的安定、人心的安穩、有道德、有倫理、有良心,如果沒有慚愧心的話,人就像動物一模一樣。

 

接著我們再講一組兩個心所。第一個是無貪(alobha--lobha是貪,alobha是沒有貪;無貪,它的特相是心不會貪求對象,不會執著對象;猶如水珠不會黏著荷葉。我們在講到貪的時候,貪是心想要取所緣,想要取對象,想要執著對象,想要佔有對象,想要擁有對象。但是無貪就正好跟貪相反,無貪,是心不要去執取對象,去貪求對象。貪,是心黏著於對象;就好像是已經燒焦了肉黏著在油鍋一樣,很難拔出來,這個稱為貪。但是無貪就像水滴到荷葉一樣,荷葉稍微一提起來,水就滾下去,不會黏著在上頭;或者像油跟水一樣,不會黏在一起。作用是不執取,好比已經解脫了的比丘,他不會去執取世間的任何的東西,不會執取世間任何內在、外在的名色法。表現為不會斥著,就好像一個人不小心掉到糞坑,當他很榮幸出來後,他還會不會想再繼續跳下去?不會。因此無貪的表現就是:為一個人,他的心不會再黏著於那些欲樂的目標。近因是如理作意。貪是由於不如理作意,認為對象有快樂的味道,所以才會起貪。對於無貪來說,由於如理作意,知道對象是無常、苦、無我、不淨的,因此心能夠遠離對象,心不會黏著,這個是屬於無貪。

 

接著是無瞋(adosa),與瞋是相對的。瞋是心排斥所緣,厭惡對象,抗拒對象,討厭對象。但是,無瞋是心不會排斥對象,不會排斥不等於不黏著,(要走極端),它是不會排斥對象,因此它的特點是不會粗暴,心不會對抗所緣,猶如溫和的好朋友。它的作用是可以去除煩燥,或者去除心的熱惱,可以去除怒火,猶如檀香木。表現是祥和的狀態,由如滿月一樣,或者說他表現為可喜可愛。因此在這裡,我們提到的無瞋也包括了溫和、和藹、友善、慈愛等等,都是屬於無瞋的表現。


同時當我們再散播慈愛的時候,慈愛這種表現,其實就是屬於無瞋的心所。慈愛(mettā),慈愛的特點是促進有情的幸福,就是希望一切的有情,一切有生命的他們,能夠幸福快樂。作用是祝願有情能夠快樂。表現為能夠去除瞋恨,去除瞋恚。近因是視有情為可喜,這就是慈,也就是慈愛。慈愛它不是單獨的心所,慈愛是屬於無瞋的特別表現。也就是當一個人的慈心,一個人的無瞋,它的所緣、面對的,是一切有情的時候,都有那份祝願、祝福,希望他們能夠快樂,這個就稱為慈愛。因此慈愛是無瞋的特別作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