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六雜心所
因此我們現在已經講了七個遍一切心的心所,它們是觸、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我們現在來講六個雜心所(pakiṇṇaka cetasika),這裡的「雜」,並不是雜亂的雜,它的意思是:在這些心,有些名法當中它會生起,有些它就不會生起。因此稱它為雜,它們的數量有時候不是一生起就一起生起,因此稱它們為雜。這六種心所是尋心所(vitakka)、伺心所(vicāra)、勝解心所(adhimokkha)、精進(vῑriya)、喜(pῑti)、欲(chanda)。
我們先講第一尋心所(vitakka)。尋心所的特點是把心投向所緣。作用是撞擊所緣,或者是撞擊對象。現起是把心導向所緣。尋心所能夠使心開始投入於對象,或者把心安放在對象上。有時候尋心所也可以翻譯成思維。在八正道的第二個正道是正思維,就是這個心所;我們平時所說到的想、思考、考慮、推理,羅輯,也是這種心所在起作用。這種心所它是能夠把心投入在所緣,去追所緣的這種作用。而在修行當中,這種心所也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打妄想。妄想紛飛,也是這種心所。掉舉心所,跟這種心所也有不同,我們在談到掉舉心所時再說明。這種心所,當我們的心在禪修的時候,如果心都很有條理的想一些事情,都在追尋那些事情,想這個,想那個,這個就是尋心所。而掉舉心所,是心還是胡思亂想,想這個,想那個,沒有條理,妄想紛飛,漂浮不定,這稱為掉舉心所。尋心所是經常記掛一件事,而思考這個,思考那個,這叫尋心所。尋心所在修行上,也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在培育定力的時候,我們要把我們的心投入所緣。如果修安那般那專注我們的呼吸,修入出息念的禪修者,尋心所就是讓我的心投入到呼吸上。投入到呼吸上,然後將心安放到呼吸上,這個就是尋心所的作用。當我們的心能夠持續的,不斷的將心投入呼吸上,然後不斷的將心投入的這種作用,這是屬於尋心所。然後正是因為尋心所不斷的帶動心,投入呼吸,久而久之,就證得禪那。證得禪那有五種禪支,第一種禪支就是這種尋心所。由於尋心所在我們平常生活當中,他起到的作用太重要了,所以,他既可以將所緣固定在一個地方;如果我們不善,不如理作意,它也可以使我們的心拉走,拉到其他地方,我們平常的思考,想這個,想那個,想得很專注,其實是尋心所起很大的作用。
十三、尋心所
尋(vitakka)心所也有兩種,一種是好的尋,一種是不好的尋。也是稱為正思維跟邪思維。正思維有那些呢?佛陀在經典裡面講到了有三種:一種稱為出離心;第二種稱為無瞋思維,就是無瞋的;還有另外一種稱為無害思維。出離思維就是出離欲界,出離不善法,出離欲樂的。這種就是把心導向抽離欲樂這種思維;把心投入善法這種思維,這種尋稱為出離心。第二種,把心導向於修慈,祝願一切眾生快樂,這個稱為無瞋思維。第三種,讓心抽離出瞋恚,讓心抽離出對自他的中傷、傷害,是傷害,或是沒有傷害,這是無害思維。
邪思維--就是把心投入於欲樂的目標,稱為邪思維。把心投入於瞋恨,投入於自己不喜歡的目標,這個稱為瞋的尋、瞋的思維。經常記掛著要傷害、要中傷、要算計、要報復,這個稱為害的思維,這三種思維稱為邪思維。我們平時要多培育正思維,出離的思維,讓我們的心離染,讓我們的心少去追求欲樂的目標,我們的心盡量少去排斥,少去抗拒,少去討厭,少去厭煩,讓我們的心少傷害。不要對自他有任何的中傷,不要去讓別人受苦,這是無害的思維。我們不應當培育害的思維,不應當去培育瞋的思維,不應當去培育欲樂的思維。這種稱為尋的心所可分為好的跟不好的。而在我們禪修上,我們是把心持續的投入於所緣,穩穩的投入於所緣,如果我們的心專注於呼吸的話,我們就將心投入於呼吸,這個是屬於尋。在我們修行當中,尋也是很重要的。甚至我們可以把它稱為一種禪修的技巧,就是把心完全的投入目標上。如果一個禪修者有了禪相的話,他會對這種心理作用的把握更加善巧。只是在專注呼吸的時候,由於他的心還不是很強,所以那個時候,他的心只是很平靜的知道呼吸;然後當他有禪相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完全把心投入,或者完全的把心融進光裡面,如果融進禪相裡面,這個就是屬於尋心所,這個尋心所其實也是我們入禪的技巧之一。因為在禪那當中,必定會有尋心所,而且在初禪中,它是很明顯的。我們剛才講到二種尋:欲尋、瞋尋;邪思維、還有正思維;出離尋、無瞋尋、無害尋。這個是佛陀在《中部》裡面講的。
十四、伺心所
我們再講伺(vicāra),它的特點是繼續審察所緣,審察對象。作用是維持相應名法,投入所緣。表現為把相應名法勾住所緣。當尋把心安放於所緣之後,伺則繼續維持,使它能夠停留在那一個地方,停留在該處一段時間。後面一句話特別是對修行來說的,在《清淨道論》裡面打了幾個比喻,分析尋與伺它們之間的關係。尋是把心投入所緣,而伺是持續的專注在所緣,持續的審察目標。這個就猶如一隻鳥,牠想要飛的時候,牠剛拍翅膀的時候稱為尋;當牠飛到天空,在天空翱翔的時候,這個稱為伺。由於有了拍翅膀的動作尋,使牠的身體能在天空翱翔;持續的在天空翱翔,這個是伺。又有如當我們在敲鐘的時候,剛敲的那一個動作,稱為尋;然後聲音仍然在繚繞,這個稱為伺。或者一隻蜜蜂,牠要衝向一朵花朵,在衝向花朵的時候稱為尋;然後牠在花朵上面吸蜜,這個稱為伺。這是一種比喻,這比喻我們在修行,我們在禪修的時候,特別是一位禪修者,當他在專注呼吸,在專注安那般那入出息念;當他在專注呼吸,呼吸已經變成了光,他已經有了禪相;那個時候他應當開始把注意力投入到光中,投入在禪相中;之後,當他的心投入在光中,這個稱為尋;然後他還要將心維持不斷的在光中,這個稱為伺。這個是有個心理作用,如果有經驗的禪修者,他很容易理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