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實相31/38 第八章 生活與禪修2/4
[岩松]
大房子、寶馬車與有錢人
絕大多數人都希望有錢,希望住大房子,希望開寶馬車,並為之而奮鬥半生,多半生,甚至終生。可是人們對於究竟什麼是有錢、什麼樣的房子是大房子、什麼樣的車是寶馬車(請注意,並非是‘什麼車叫寶馬車?’)等問題,缺乏真正的瞭解和認識。
絕大多數人喜歡住大房子,那麼什麼是大房子?——並不是面積大的房子是大房子,而是空置面積比較大的房子,才是真正的大房子。譬如,20 平米的客廳只是擺放了兩個喝茶用的小沙發,幾盆花,兩個靜坐的坐墊,這樣的客廳和擺滿了沙發、電機、魚缸、陳列櫥等傢俱的 30 平米的客廳相比,就是大客廳。這就叫 20>30。雖然有的人住的是數百平米的別墅,但如果房子裡面塞滿了各種傢俱和物品,而沒有很多空置面積的話, 那麼此人住的仍然是小房子。
並非只是掛著 BMW 標誌的車是寶馬車(請注意,‘是’和‘叫’這兩個字的區別)。如果你坐著一輛公車去上班,即使堵車時,仍能擁有一顆泰然的心,不急於趕去上班,並有心情去欣賞車窗外的風景,那你坐的這輛公車就是寶馬車(雖然這部車不叫寶馬)。如果你坐著一輛掛著 BMW 標誌的車去上班,堵車時,焦慮不安,不堵車時,卻思考著公司裡的那些焦頭爛額的事情,那你坐的車就是囚車,因為你的心被那些焦頭爛額的事情給束縛住了。
絕大多數人喜歡有錢,那麼什麼是有錢? 有很多房產,很多股票,很多金銀首飾,經營著一家或者數家大規模的公司……這些都不叫有錢。當你需要買任何東西或者去做某件事情時,手頭都有足夠的錢可以去把它買來,或者能把這件事辦成。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真正的有錢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的新首富馬雲,還算不上是個有錢人。馬雲的阿里巴巴公司因為缺錢,才跑到美國上市,上司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融資。
人真正需要的東西並不多,只要一張床,一日三餐,幾件衣服,和必需的藥品,就足夠了。依當今社會生產力的水準,絕大多數人不需要付出很多,就可以住上真正的大房子,就可以坐著真正的寶馬車去上班,就可以成為真正的有錢人。可是,大多數人還是喜歡住小房子,喜歡坐囚車,喜歡當負債人。之所以如此,因為當代有錢的人多了,有思想的人卻少了。
兩種財富
人的財富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的,另一種是內在的。外在的財富看得見,摸得著。內在的財富看不見,摸不著。外在的財富有多種形式,例如:金錢、房產、汽車等。內在的財富只有一種形式,那就是覺性。
有的人外在的財富很多,內在的財富卻很少。有的人外在的財富不多,但內在的財富卻很富足。外在的財富即使再多,總有一天也會散盡。而內在的財富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外在的財富靠辛勤的勞動獲得。內在的財富靠不斷的知道自己獲得。外在的財富可以使人得到很多的刺激(大多數人稱之為快樂,例如美味佳餚、賞心悅目的衣服,豪華的汽車等)而內在的財富才能使人擁有真正的幸福、快樂和安詳。
一個人一旦發現了內在的財富,外在的財富對他來說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一個沒有內在財富的人,即使他腰纏萬貫,也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乞丐。一個擁有內在財富的人,即使他一貧如洗,也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富翁。一個人是否活得幸福取決於他的心態,而一個人心態的好壞取決於他的覺性的強弱。
財產
財產對每個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沒有財產意味著在這個世界上無法生存。智者的財產是覺性,每一個智者都懂得應該時時刻刻守護好自己的財富——覺性,也就是將覺性持續如鏈。愚癡者的財產是貪、嗔、癡,他們每時每刻都和貪、嗔、癡在一起,對他們來說,沒有貪、嗔、癡,就意味著無法存活。
硬幣的兩面
世人大都有趨‘利’避‘害’的習氣。人們大都喜歡追求快樂,總是在逃避痛苦。人們大都喜歡愛和被愛,卻不喜歡悲傷。人們大都喜歡親人團聚,卻不喜歡親人分離。人們大都喜歡生(活著),卻都不喜歡死……
人們不知道在追求快樂的同時,已經埋下了痛苦的種子。人們不知道在愛和被愛的同時,已經埋下了悲傷的種子。人們不知道親人團聚的結束,已經是分離的開始。人們不知道在出生的那一刻,就開始踏上了死亡之路……
娑婆世界的這種兩面性,就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當你拿起一枚硬幣時,你就同時拿起了硬幣的兩面。因為人們有太多的‘不知道’所以人們把自己泡在苦中……
一粒鹽
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困境和挫折。面對同樣的困境和挫折,有的人能舉重若輕,輕鬆度過;有的人卻泰山壓頂,一蹶不振。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的覺性的強弱不同。這好比,將同樣大小的一粒鹽放入不同容器的水中。如果把這粒鹽放入一大缸水中,這缸水並不顯得很鹹。如果把這粒鹽放入一小杯水中,那麼這杯水就很鹹了。
當我們的覺性像一大缸水那樣時,即使遇到一些困境和挫折,也能輕鬆度過。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好好地培養自己的覺性。
壓力
一位老學員帶著在加拿大讀大學的女兒專程來參加課程。練習一段時間後,媽媽問女兒:‘將來你覺得是在加拿大工作壓力大,還是在中國工作壓力大?’女兒回答道:‘如果覺性高了,在哪兒工作壓力都不會大。’從這裡可以看出,她的女兒通過這段時間的練習,已經生起了智慧。
我們每個人痛苦煩惱的根源在於自身,也就是舊有的習性反應,而非來自外部。這些舊有的習性反應如同種子,外部環境如同養料和水分。如果舊有的煩惱習氣連根拔除了,即使外部環境再惡劣,也不會隨波逐流。
前不久,有位學員發短信給我,告訴我他在練習原地經行得到了很大的利益,但是對於社會上的各種不公的現象不知如何應對。我是這樣回復的,‘修行是向內看、看自己,而不是看別人。’
其實,待我們有了智慧以後,就會發現,這個社會表面上看似不公平,實際上是公平的,只是我們只看到了表面現象,沒有看到問題的實質。——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做好自己
無論這個世界是多麼的瘋狂,都不要隨波逐流,把自己做好。
無論這個世界是多麼的緊張和忙碌,都要有一顆淡定的心,把自己做好。
無論這個世界是多麼的不平等,都要有一顆平常的心,把自己做好。
無論這個世界是多麼的浮躁和焦慮,都要有一顆泰然處之的心,把自己做好。
無論這個世界是多麼的變化無常,都要以不變應萬變,把自己做好。
怎樣才能把自己做好?——活在當下。
怎樣才能活在當下?——不要忘記肢體的動作。
成為自己
今天在課堂上講的主題是: 成為自己(世間法)。滔滔不絕的講了十幾分鐘,幾乎沒有學生能聽懂。
傳統的教育,大多是樹立遠大理想,向某某人學習,成為一個什麼家。例如向愛因斯坦學習,成為像愛因斯坦那樣的一個科學家。或者向比爾.蓋茨學習,成為一個企業家。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同樣世界上也沒有相同的兩個人。世界上只有一個愛因斯坦,永遠也不會有第二個。世界上只有一個比爾.蓋茨,永遠也不會有第二個。
一個人活在世間,成功的標準不是成為一個什麼什麼‘家’,以及有多少金錢和社會地位,而是他是否應該做了他應該去做的事情。一個人他一生能夠取得什麼樣的成就取決於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及他周圍的環境(業)。當一個人成為自己後,他就是個成功的人。每一個人都是世間獨一無二的人。
修行就像去遠方旅行
有這樣一段話來形容人生,人生就像去遠方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把這段稍微改動一下,可以用來形容修行,那就是:修行就像去遠方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
大部分中國人的功利心很強,對結果很注重,並且很期待。例如有的人希望通過禪修達到一種境界,有的人希望通過禪修解決自己的某些問題,等等。並且把這種追求結果的心態帶到禪修中來,以至於把禪修當作一項任務來完成,從而失去了平常心。這是在旅途中不正確的看風景的心態。
當你把禪修當作一項任務來完成時,當你對禪修的結果有所期待時,你的心一定是繃緊的。一顆繃緊的心就不是一顆平常的心。修行必須要有一顆平常心,因為只有當心處於平常的狀態時,那顆直觀的心(覺性)才能生起。
只有當那顆直觀的心(覺性)生起時,才能看清身心的實相。只有看清實相,智慧才能生起。只有有了智慧,才能沒有苦。因此,修行應該像吃飯、睡覺一樣平常,不要把修行當作一項任務來完成,更不要對結果有任何的期待心理。
古人云:只管耕耘,不問收穫。不要在乎是否滅苦,在乎的是當下的每一個動作(沿途的風景)是否知道。以及練習時是否有一顆平常心(看風景的心情)。
駝背與貪愛
有位學員練習原地經行一段時間後,發現原來的駝背變得挺直了。為什麼會有如此神效呢?——其實,駝背是一種習氣,一種貪愛的舊習氣。當他的後背彎曲時,他會感到舒服,並且一直貪著這個舒服。這是形成駝背的原因。
當他駝背時,他並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姿勢。當他貪愛駝背的舒服時,也並不知道自己對舒服的貪愛,他處於沒有覺性的狀態,也就是處於無明之中。
通過練習原地經行,培養了覺性,他就能知道自己身體的姿勢,就能知道自己對那種舒服的執取。他從而不再貪著那種舒服,因而後背也就自然能夠挺直了。
修習毗婆舍那(vipassana)的過程,就是不斷拔除舊有的煩惱習氣的過程。
留言列表